home

【驼铃声声】驼场四代情——家族记忆与精神传承之路-九游会体育

发布时间: 2024-04-24 12:49:00 来源: 中国西藏网

  编者按:如果你了解莫河驼场的往昔,走近一首首平凡人写就的不朽史诗,你会坚信,纵使70多年过去,曾经的喧嚣渐渐归于沉寂,每当驼铃再次响起,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驼队便不会被遗忘。因为,那是驼铃,更是前进的方向!谨以此系列,致敬青藏驼队革命先辈,以及将“两路”精神和“驼工精神”刻在血脉中的每一位英雄。 


图为李大胜 摄影:王茜

  我叫李大胜,1979年出生在驼场。2006年通过招工,我正式成为驼场的一名工人,开始了放骆驼生涯。说起来,你可能不信,如今,驼场的变化真是太大了。当年,我们住的都是平房。在那之前,我的长辈们还住过窑洞,到我出生的时候,窑洞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只留下遥远的记忆。

  偶尔会听老人们讲起窑洞的生活,那时候,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,报纸都是稀缺品,需要的时候就用面做的浆糊粘在墙上,也没什么家具,驼场的领导也好职工也好,都一样住在这样的窑洞里。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驼场的职工们都特别团结和谐,大家互相帮助,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。后来,随着时代的变迁,驼场开始建起了平房。当时,场里有个基建队,专门负责盖房子。那些房子都是驼场自己的工人亲手建造的,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。

  平房建成后,大家陆续搬了进去。我父母也住进了平房,他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。那时候,房子还是很紧张的,有些老职工退休后,他们的房子才会退出来,供其他人使用。像曾经参与进藏的李叔,他是一位老驼工,拉了一辈子骆驼。退休后,他也住进了新的平房,每天在楼上晒晒太阳,享受晚年时光。不过现在我们都住进楼房了,那些平房也都闲置了。

  如今,每当我看到那些拔地而起的楼房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。驼场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驼工用辛勤的付出和无私奉献换来的。作为驼场人,我感到骄傲和自豪,而我的舅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。

  早在1951年,他就作为第一批驼工进藏,为拉萨运送粮食等物资,后来参与了青藏公路的修筑。这样的经历,让人对他的坚韧和毅力深感钦佩。我记得,舅舅在1962年被调到西宁工作,这之前他一直在驼场辛勤付出。后来,他又被调到陇西,我曾在陇西见过他一次,那时他已经八十几岁高龄,身体状况已不太好,甚至已经不认识人了。但在我心中,他依然是那个温柔坚定、让人钦佩的舅舅。

  母亲常说,舅舅是个苦了一辈子的人,从未享过一天福。在场里当书记时,条件异常艰苦,他的小孩甚至饿到只能捡骨头吃。但舅舅从未抱怨过,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为驼场付出了无数心血。舅舅虽然性格内向,但他对工作的认真和体贴员工的态度却赢得了大家的尊敬。他的付出和努力,为我们这一辈创造了一个和谐、稳定的工作环境。遗憾的是,舅舅的付出和努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知。直到后来,舅舅进藏修路的事迹被挖掘出来,很多关于他的珍贵资料放进了陈列馆,人们开始逐渐了解包括舅舅在内的老一辈驼工的事迹,这让我深感欣慰。

  我生长在驼场,这里不仅是我的故乡,更是家族三代人奋斗和传承的地方。如今,我的孩子将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第四代驼场人。这份深厚的情感与传承,让我对驼场有着别样的情怀。现在,我也时常会把老驼工们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们听,这些故事不仅是家族的记忆,更是“驼工精神”和“两路”精神的体现。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铭记这些故事,将这份精神代代相传。

  驼场修建的陈列馆,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我们驼场的历史和文化。在我看来,陈列馆的建设不仅是对驼场历史的记录和展示,更是对宝贵精神的传承和弘扬。我相信,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片土地,莫河驼场的名字将被更多人知晓。(中国西藏网 青藏线采访组/巫姗燕 吴建颖 王茜 姚浩然)

(责编: 于超 )

九游会体育的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西藏网”或“中国西藏网文”的所有作品,九游会体育的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网站地图